服务电话:020-86318641
立足广东·福建:服务全国企事业个人客户

"棱镜门"后的"大数据"迷局

发布日期:2013/7/18

  对大多数人而言,震惊世界的“棱镜门”事件无异于一部互联网界的“超级大片”,既惊险刺激,又扑朔迷离。然而,在政治、国家利益、人权等被放大的诸多因素背后,是否有企业从中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感悟?知识产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信息产权,互联网环境下的IT企业如何顺应大数据(big data)趋势,在比拼专利实力的同时,看清走出去“迷局”,做好技术创新、保护个人信息并妥善应对国际国内政策与安全要求,“棱镜门”或许是一本生动的“教科书”。

  据斯诺登爆料:“棱镜”计划中,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微软、雅虎、谷歌、脸谱(Facebook)等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,从音视频、图片、邮件、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,监控的类型有电邮、即时消息、视频、照片、存储数据等共10类。随后,奥巴马做出回应,公开承认该计划;并强调这一项目不针对美国公民或在美国的人,目的在于反恐和保障美国人安全,而且经过国会授权,并置于美国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监管之下。

  目前个别企业已通过媒体否认为政府提供秘密服务。虽然IT巨头经常因某些信息索求而与政府方面发生分歧,但迄今为止,似乎只有雅虎敢于与外国情报调查法院公开“叫板”。2008年,雅虎就外国情报调查法院的一条命令提起上诉,理由是这项命令有违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,后来却被法院驳回。

  从技术上来说,社交网络的兴起,大量的UGC(用户生成内容)、音频、文本信息、视频、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出现了。挖掘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喜好,从凌乱纷繁的数据背后找到更符合用户兴趣和习惯的产品和服务,并对产品和服务进行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,这就是大数据的商业价值。这些数据不仅显示出商业价值,而且对于政府反恐、司法、行政等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。正如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·金所说,“这是一场革命,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,无论学术界、商界还是政府,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。”

  与此同时,大数据亦堪称一把双刃剑,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,都会因为大数据的爆发而获益匪浅,但同时,个人隐私也无处遁形,相关法律无疑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。一方面我们通过对大量用户数据的分析,公司、企业、政府都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行为、消费习惯等等,从而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。另一方面,这又不可避免对用户的隐私构成威胁、挑战。很多人已经意识到,在数据的应用方面,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变得越来越重要。作为用户,需要明确界定自己的隐私信息可能有的风险;作为企业和政府,需要逐渐定位清楚,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并且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使用用户数据。显然,在现有的互联网结构下,我们所有的网络行为对于服务提供商来说都是透明的。

  然而,在全球化不断走向深入的背景下,大数据时代对很多相关企业而言,既是机遇,更是挑战。众所周知,2012年10月,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报告称,“根据可用的机密和非机密信息,我们不能相信华为和中兴未受外国政府影响,也不能相信他们不会对美国和美国的系统构成安全威胁。” 华为在2008年与贝恩资本联手洽购3Com,在 2011年竞购3Leaf Systems的专利资产,都曾因美国政府反对而放弃。在“棱镜门”事件后我们再考量这段“故事”,或许能有很多新的感悟。

  毫无疑问,透过“棱镜门”,我们既要看到大数据时代IT企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,又不得不深思一个问题:当华为、中兴通讯的专利增长态势一次又一次地刺激业内巨头的神经,当中国通信企业走向海外的步伐一次次遭遇壁垒,我们应该如何来调整战略?(知识产权报 作者 顾金焰)


Copyright © 2002-2024 | | 国山知识产权 | 闽ICP备14014174号